2025大阪世博会如火如荼举行中,
世界再度进入世博时间。
其造型别致的吉祥物Myaku-Myaku
(日文名:ミャクミャク)
引发热议。
社交网络上,
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
也一并人气翻红,
频频梦幻联动。
上海时刻
,赞52
今年5月1日是上海世博会开幕15周年。有网友感叹——15年过去了,“上海世博会”这五个字的含金量还在持续上升。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
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
5月1日开园到10月31日闭幕,184天时间里7308万人次的中外参观者;
来自246个国家、国际组织的参展方,通过展示、论坛、表演等形式,探讨城市未来发展前景。
……
还记得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吗?
本期“十分上海”找到了这些世博亲历者,
她们口中的故事,
也是大家的故事。
“借到了世博会的光”
74岁的张金柳女士是第一批世博动迁居民的代表,她所居住的白莲泾地区是建设世博会展馆的主要区域之一。张阿姨回忆动迁前的生活,“没有厕所间,没有洗澡间。要洗澡,得趁着夜色拉块布露天洗。”世博会,是她改变窘迫的一个契机。
她回忆当听到上海申博成功的消息后,“我激动地跳起来,第一反应是,我要有厕所了!”2002年12月3日一整晚,居民自发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白莲泾沸腾了。
张阿姨的世博关键词↑
这场涉及11个居委、近17000户居民的大动迁,自2005年3月31日正式启动,她和家人也在2006年搬进了三林世博家园。“棚户区里的大家是借了世博的光。”张金柳仍会惊叹,“对于我来说,是一步跨出几十年。”
“和世博共同成长”
“‘小白菜’这个称呼就是世博会后传下来的。”曾经的世博会志愿者赵一凡感慨,现在“小白菜”已是这座城市志愿服务的招牌,而坚守过两个月的世博码头也成了黄浦滨江岸线的一部分。
赵女士的世博关键词↑
2010年夏天,刚结束高考的她满怀期待地在社区报名志愿者,被分配到浦西片区L3渡口开展服务工作。“这辈子(肤色)最黑的就是那两个月,整个人是巧克力色。”赵一凡在维持秩序、引导问询中找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每天的工作是单调的、辛苦的,但志愿服务是大型活动不可或缺的,我和其他队员一道参与了世博、办好了世博。这感觉很奇妙,我也是经历过这场大事的人。”
“世博连接了中国与世界”
薛慧卿以记者的身份在世博园区内待了170多天,而她与世博结缘却远不止6个月时间。手中这本盖满各个世博馆印章的纪念册,成为了她珍藏至今的宝物。
曾经走出国门报道世博会的她,实打实地在家门口见证了许多历史瞬间。从开幕式紧张抢稿到闭幕日泪洒当场,她目睹了每一个场馆的开工、封顶、迎客,记录了一个个有爱有趣的故事,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活动。
薛记者的世博关键词↑
“比如英国馆最大的亮点,它的造型设计是由6万根植物种子构成的亚克力杆装饰而成的,当时让人过目不忘。而这些种子在世博会结束后也被送到中国各地种植。”她认为,这样的延续与祝福正是世博理念的具象化。“世博会是一个最佳窗口,大家在这里认识世界,世界在这里了解中国。”
还记得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吗?
其实,每个上海市民都是世博会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者——
“一轴四馆”如今是市民生活休闲的好去处;
直通世博园区的13号线成了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大动脉”;
打浦路、龙耀路、人民路、新建路、西藏南路等越江隧道打通了浦东浦西……
上海世博会
它是一段闪闪发光的记忆,
是刻在这片土地的肌理。
是这座人民城市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是城市为人民留下的坚实底气。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萧君玮 向袁媛 董怡虹 孔明哲 蒋玉涛
美术设计:蒋玉涛
编辑:李争
编审:何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