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7月16日讯(全媒体记者 傅容容 通讯员 彭甜)酷暑如炉,热浪炙烤着星城。午后,车流卷过热浪,路人躲避着阳光匆匆行走。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时间与生命在每分每秒的流逝中竞逐前行,长沙市120救护车的警报声,就是“生命之舟”启航的号角,载着急救人员冲向未知的战场。
15日早上8时,记者来到市120直属站,跟随急救医生程文立班组,执行院前急救任务6次,体验了急救医生的一天。
热浪里的生死时速
当日14时59分,一阵急促的呼救铃声刺破中心短暂的宁静——一名24岁的年轻男子小周(本文患者、群众均为化名)在搬家时突遭不测,大汗淋漓后出现手脚发麻、中暑症状。
“医生快来!这个小伙子面色很不好!”租车司机老王焦急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长沙市120急救中心程文立医生与甘欢护士闻令而动,记者跟着他们顶着烈日一路奔跑,登上救护车后,车一路呼啸着驶向求助地点。
车抵现场,只见年轻男子瘫坐在货车副驾驶位,面色苍白如纸。“测心率!”甘欢为小周佩戴上便携监护仪,发现其心率已飙升至每分钟140次。
老王告诉记者,他是小周约来的“货拉拉”司机,当日帮助其搬家。“我们将他的行李搬至车上,小伙子累得满头大汗。我建议他稍作休息再出发,但他表示无碍,只需喝些水即可。”老王回忆,车开出去没多远,小周突然晕倒在副驾驶座上,他顿时惊慌失措,急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好在患者意识尚可,程文立迅速检查判断,甘欢默契配合,两人与救护车驾驶员柳驰合力将患者稳妥转移上车。救护车旋即转向,快速驶向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车厢内空间逼仄,记者看到,程文立紧盯患者状态,汗水顺着鬓角滑落也浑然不觉。直至将小周交接给医院急诊科,程文立与甘欢二人才松了口气。
汗水浸透全身衣服
这不过是高温天里急救人的寻常一幕。就在约一个半小时前,双拥路上,一辆轿车转弯时撞上电动车,24岁的骑手小曾左脸、胳膊、背部多处外伤,鲜血渗出,伤口红肿触目惊心。
救护车到达现场后,程文立与甘欢二人跳下车,拿起急救箱和仪器冲上前,为患者检查伤势、简单包扎伤口。“他说背后很痛,当我轻轻推过他的背,看到那么大一块伤口时,心里真不是滋味。”甘欢告诉记者,那一刻只想着快消毒、快包扎,让患者尽早到医院。
在交警与热心市民协助下,小曾被小心翼翼地以平托方式抬上担架,送往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一医院。忙完这一切,甘欢才发觉,汗水早已将急救制服紧紧贴在了身上。
“奔向现场,都是一路跑过去的。”程文立坦言,盛夏出诊,闷热与疲惫如影随形,“抢救时哪顾得上这些?只有忙完停下来,才发现衣服湿透。一天下来,不知要被汗水浸透几回。”自2016年从医学院毕业考入120急救中心,九载寒暑,程文立早已将这份与高温、汗水、奔跑相伴的节奏刻入职业本能。
较量与守护后的温馨提示
7月15日早8时,程文立与甘欢的班组开启了长达24小时的值守。截至下午4时,记者现场跟班见证的短短8小时,市120直属站警报响起6次。每一次铃声,都意味着一场与时间、与酷暑的较量。每一次湿透的制服,都无声诉说着职责的重量。
暑气蒸腾的长沙街头,救护车蓝灯闪烁,划开热浪,也划开生命的通道。那湿透的制服,是急救人在烈日下守护生命的朴素勋章。
记者跟班采访时了解到,去年7月15日至8月23日的三伏天期间,长沙市120急救中心因中暑呼救病因派车335次。排名前五位的呼救病因分别是:创伤类疾病、各类中毒性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今年三伏将于7月20日到来,持续30天。长沙市120急救中心提醒,三伏天市民要注意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常备防暑降温物资。户外作业人员和年老体弱病人要尤其注意高温防范,关注自身状态。如有中暑先兆和体感不适,及时拨打120电话呼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