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修缮!这块石碑藏着家国记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07:33:00    

这块石碑藏着家国记忆

今年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文物本体修缮时发现 记载了徐氏族人历经抗战烽火后合力重建祠堂的事迹

长沙晚报8月21日讯(全媒体记者 宁莎鸥)“刚刚发现这块碑的时候,它的表面被水泥、砖、瓦等遮盖。长沙市考古研究所的专业文保人员花了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逐层清理,终于得以让石碑与大家见面。”在蔡锷中路徐祠巷19号,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静静矗立,这里原为徐家祠堂。今年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文物本体修缮和周边环境维护工作启动,近日,修缮工作中传出一大发现,工作人员在西墙内壁中发现一块民国时期石碑。石碑记载了徐氏族人历经抗战烽火后,合力重建祠堂的事迹。

抗战记录石碑经过清理修复现世

21日,记者来到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现场可见高高的脚手架和防护网,工人们正在刷漆、搬运材料等,本体修缮和周边环境维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而新近发现的石碑就嵌在西墙楼梯下的内壁之中。经过文保人员的细心清理与修复,得以重见天日。长沙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刘晴贤介绍,石碑为汉白玉材质,宽约117厘米、高约51.5厘米、厚约10厘米。被发现时石碑表面被水泥混合砖瓦覆盖,长沙市考古研究所的文保人员经过近一周的细心处理,终于还原了石碑表面的样貌。

徐家祠堂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中被损毁,抗战胜利后,徐氏家族族人齐心捐款重建宗祠,石碑主要记载了这段事迹。碑文落款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推测祠堂重建工作1947年完工。

碑文中有记载:“我族总祠位于长沙市区,盖数百年于兹矣。民国二十七年抗战军兴,全市不戒于火。我祠亦罹浩劫,满目蒿莱,曷胜感喟。三十四年倭寇投降,后幸赖在省各房贤达合力筹划,始具端倪……”这段记述直接记录了湖南一个家族祠堂不幸在战火中损毁而又聚力重建的故事,也是一段长沙城的战争与重建历史,一个国家的抗战记忆,反映出长沙人民艰难抗战、历经烽火却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照亮湖南抗战道路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是湖南抗战中的一盏指路明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作为中国共产党设在湖南的一个公开办事机构,为湖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了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发动国民党统治区的湖南人民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在长沙公开设立了八路军驻湘通讯处,选派时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的徐特立为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议、驻湘代表,选派在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的王凌波为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主任。

刘晴贤说:“徐家祠堂为祠堂和办学场所,当时正好学校放假,适于临时办公、接待群众、存放物资。1937年底八路军驻湘通讯处设立在这里,1938年2月开学,就搬到寿星街去了。但是这里还用作办事处的招待所和仓库。”

接待来访群众也是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开展抗日宣传的一条重要途径。每天到通讯处访问的人很多,通讯处干部职工都热情接待,对大家关心关注的问题认真分析,精辟而诚恳地作答,消除了来访者的疑虑,增强了对抗战前途的信心。

铺设文化石,铭记历史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修缮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提升周边环境有重要的意义。据悉,经过改造,旧址的安全状况、历史风貌、展陈功能都将得到提升,周边广场融入抗战历史脉络和文化元素,将红色文化刻入城市建设肌理,既是供市民休闲游园的城市公园,也是承载群众文化生活的公共服务场所,把历史文化、现代文化、革命文化结合起来。

记者现场见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事年表节选》文化石已在广场中铺设好。景观石从世界、中国和湖南三个维度,节选大事件,宣传伟大抗战精神,呼唤人们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砥砺前行,振兴中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