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关系的第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法官,却每天化解着工资拖欠、社保纠纷等矛盾;他们不是心理咨询师,却用耐心和智慧抚平职工心中的焦虑。
他们是基层调解员,是职工身边的“贴心人”。每当劳动关系出现裂痕,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调解现场,用专业和温情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夏根强与调解团队走访了解案件详情(左二)
早上9点,西安市雁塔区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忙碌起来,调解员夏根强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材料。
“这一周,我们接到了3起劳动纠纷,都是关乎职工切实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夏根强说,像他这样的调解员,每天面对的多是农民工、企业职工等群体,他们的诉求往往关系着温饱生计。
每当劳动关系出现裂痕,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调解现场。从职工涨红的脸庞中读懂委屈,在企业负责人的字里行间寻找和解契机,这看似平凡的工作,却承载着无数劳动者的期盼。
十四字锦旗背后的拉锯战
去年年底,某儿童医院因破产重组拖欠员工工资,导致二十多名职工无法回家过年,矛盾在一次集中讨薪中激化升级。
“现场情况很混乱。”夏根强回忆道,当时接到投诉后,他立即联合卫建局、街道办和劳动监察大队组成调解组。到达现场时,二十多名职工情绪激动,将企业负责人围堵在医院门口,双方已发生肢体冲突。
集体欠薪案件涉及人数多、金额大,职工情绪激动,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夏根强迅速将人群引导至会议室。“调解的第一步,是让职工充分表达诉求。”他解释道,“我们花了近一个小时耐心倾听,让职工把积压的情绪释放出来。”在记录本上,夏根强详细罗列了每位职工的欠薪金额和诉求。
调解现场,由于围堵时医院执行董事与一名女职工发生肢体冲突,推搡中致其跌倒,女职工男友情绪激动,当场提出赔偿要求。与此同时,新旧企业代表就债务划分问题各执一词,双方激烈争执。
“今天我们聚焦解决工资问题,企业间的纠纷请另行协商。”夏根强果断明确调解重点。随后,他又单独与女职工及其男友沟通,确认无大碍后,建议优先解决集体欠薪问题。
经过两个小时的拉锯战,在多个部门的联合督促下,医院方终于拿出初步解决方案。由于该方案需经医院董事会批准,夏根强立即要求执行董事现场电话联系各位董事成员,紧急征询意见。
春节前夕,二十多位职工如期收到拖欠工资,职工代表特意致电向夏根强表达感谢。春节过后,夏根强收到了这二十多位职工集体联名的锦旗,锦旗上“尽职尽责暖人心 严谨高效办事实”的十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字里行间饱含着职工们真挚的感激之情。
“我们的职责就是为职工发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这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夏根强说。
乡情破僵局的调解智慧
如果说集体欠薪考验的是调解员的现场处置能力,那么工伤赔偿则需要调解员具备耐心和灵活变通的智慧。在灞桥区,调解员沙飞成功化解了一起复杂的工伤赔偿纠纷。
农民工汪某在工地受了工伤,劳动仲裁裁定后,汪某和劳务公司均对裁定不认可,纷纷上诉至人民法院。法院受理后认为案件还有协商调解的空间,为避免矛盾激发,建议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工作室先行调解。
“建筑行业用工关系较为复杂,存在总包、分包、劳务公司等多重用工关系,一出事常常出现多方对责任互相推诿扯皮。”沙飞提到,建筑公司(分包)认为事故发生是劳务公司的责任,而劳务公司认为事故应由双方按比例分担。
在梳理案情时,他发现劳务公司项目负责人与受伤民工是老乡关系,便决定以此为突破口,借助乡情化解矛盾。
他多次与劳务公司项目负责人深入沟通,动之以情:“大家在外打拼都不容易,谁也不想遇到这种事。现在老乡在你的项目上受了伤,于情于理,你都该负起责任。”
同时,又晓之以理,向劳务公司及建筑公司阐明利害:“如果走诉讼程序,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影响企业声誉。不如各退一步,尽快协商解决,对大家都好。”
经过两个月的反复协调,最终达成和解协议,由劳务公司先行赔付汪某工伤赔偿金,签订协议不到10天,汪某收到了17万多的工伤补偿款,便主动向法院申请撤回起诉。
“我的调解方法因人而异,对职工,耐心倾听他们最关心什么、受了什么委屈。对企业,他们都有律师顾问保驾护航,所以我更多是和他们谈心、讲感情。”沙飞总结。
在他看来,调解的成功不仅依赖技巧,更在于能否在冰冷的法律条文之外,找到人性的共鸣点。正是这种既讲法理、又通人情的态度,让许多纠纷柳暗花明。
沙飞与当事人确认调解协议
没有法槌的庄严,却有苦口婆心的坚持;没有判决书的威慑,却有人情冷暖的考量,这些常年扎根在劳动关系一线的调解员们,用“跑断腿、磨破嘴”的付出,用智慧与耐心、专业与公正,在情与法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截至今年2月,陕西省工会系统成功调解劳动争议案件3875件,切实把劳动关系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