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治市区中心,有这样一条路,它南起五一街,北至北环街。自1969年拓通后的50多年间,从大庆路到城西路,再到后来的威远门路,名字的更迭,既彰显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也见证城市发展变迁中,其跃升主干路,成为长治市区南北连接的重要通道。
在这条长约5公里的道路上,有学校,有医院,商贾林立,人群熙攘。但此前的10多年里,这条路只有双向4车道,包括两条非机动车道。
“尤其开车经过,顺车道好好行驶着,会被突然出现的公交站台挡住,毫无征兆就需要向两侧分流,有时还会和过街的行人产生同行矛盾。”史进江在这条路上开饭店多年,我们的回忆从他的讲述开始,“2013年,建好的头年冬天,一场大雪后,过往车辆分不清路面和公交站台,我1天时间就目睹了4起车祸,都是车撞上公交站台。”
在史进江看来,公交站牌设立在机动车道上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知情者告诉记者,当年如此做法的主要原因是突出公共交通先行的理念,因此在设计中借鉴了一些发达地方的经验,但他同时也表示,这一借鉴并不成功,人家8车道甚至10车道的先进设计,引到仅4车道的威远门路,确实“水土不服”。
陶军平是长治一名出租车司机。10年前的一个夜里,他的车也在威远门路一头撞上了公交站台。“除非迫不得已,后来我很少走那里,太别扭了。”车流量越来越大,机动车道中间的公交车停靠站、行人驻足岛等,逐渐成为交通运行的梗阻,“水土不服”下这样别扭的路,长治人走了10多年。
变化源自今年3月。随着人口的增长,市民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为切实回应市民对优化威远门路公交站台设置、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的诉求,长治市充分倾听市民意见、广泛收集各方建议之后,科学制定改造方案,启动威远门路公交车站改移及交通优化工程。
此后,我们看到,原定15天的改造升级周期,9天内全部完工。拆除绿化分隔带、撤销路口驻足岛……在“消除隐患、缓解拥堵、适度改造、保障路权、节约投资”的原则下,尤其对16个公交站台,全部分类迁移、合理撤并,并变更为港湾式站点。同时,因地制宜恢复绿化带,实现了道路双向四车道的连续顺畅,释放了路口空间,消除了安全隐患。
“去除了城市最大的梗阻”“人人点赞,个个支持”“这个改造应该没有一个长治人反对”……现实中、网络里,人们持续关注,赞誉不断。当地一名博主有关威远门路升级完工的视频点赞量突破20万。陶军平告诉记者,通车的当天,他就专程去遛了一圈。
自3月份城市道路品质提升行动启动以来,长治市已完成对长兴路、西二环、石头街等12条道路的升级改造,面层处置2600平方米,侧石更换1300平方米,改造便道面积14059平方米。目前正在实施维修的道路有解放东西街、紫金东西街等4条道路,后续还将对府后东西街、淮海街、体育路等11条道路进行维修。(李家鸣)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