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能源转型拓宽增收渠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07:24:00    

《中国农村能源政策与实践》报告发布、《农村能源发展报告2025》发布、不少省份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打造“净零碳排放”村庄……近来,关于农村能源的政策与举措不断推出,受到广泛关注。

我国农村地区资源禀赋优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是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着力解决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显著改善了农村传统能源结构。推动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对保障农村地区能源供应安全、推动用能方式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的农村能源体系,将显著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助推城乡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的广泛应用,催生一批农业农村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农民增收路径,增强乡村产业内生动力。

为加快清洁能源普及与利用,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分布式能源尤其是光伏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截至2023年底,全国“光伏扶贫”项目累计装机超2600万千瓦,覆盖4万个村庄、400多万户农户。农村户用光伏起步早、覆盖广,兼具扶贫与增收功能,已成为农村能源绿色转型的典型路径。

在政策引导和技术进步推动下,一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积极探索多能互补的新模式。各地探索“光伏+农业”“风能+农业”“生物质热电联产”等路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和生态韧性。

也应看到,农村能源转型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融资机制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均衡、农户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各类政策尚未形成合力,部分地区出现重复建设、运行困难、资源错配等现象,制约了清洁能源的规模化推进。破解上述瓶颈,须从战略层面系统谋划、协同推进。

其一,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农村能源转型政策文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与区域任务,推动能源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协同发力,特别是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升其战略定位。加快推广农村用能智能化系统,建设数字化能源管理平台,提升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和智能调度能力。加强储能、智能控制、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为农村绿色能源体系夯实基础。

其二,政府应加大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建议设立农村能源专项基金,完善绿色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机制,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能源项目。可通过探索能源公募REITs、绿色债券、碳金融等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增强项目可持续性和收益性。

其三,坚持“整村推进、整县示范”的策略,打造一批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典型样板。推动以村为单位的分布式光伏建设,大规模实施清洁供暖改造,配置先进的能源微网系统。探索“光伏+特色养殖”“风电+冷链物流”等多能互补路径,推动清洁能源与现代农业、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等。强化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作用,全面提升农民对清洁能源的认知度与认可度,鼓励组建能源合作组织,探索更多元化的收益分配模式,推动农民由“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受益者。(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黄卫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