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文系5月8日讣告
著名古文字学家、
古文献学家、历史学家
复旦大学文科杰出教授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
裘锡圭因病医治无效
于当日1时45分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
终年90岁
裘锡圭你可能并不熟悉
但他却在默默无闻的角落
帮助我们读懂历史
熟悉那些古老的文明
“当代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第一人“
让那些沉默的文明发声
裘锡圭毕生致力于
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的研究工作
被誉为“当代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第一人“
曾多次参与重大考古项目的
文字资料整理考释工作
其中长沙马王堆汉墓、曾侯乙墓
为不少人熟知
裘锡圭。
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帛画、简牍等珍贵文物,举世震惊。2014年,由裘锡圭主编,湖南博物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对这批珍贵资料作了系统整理与注释。
此后十年间,中心团队在充分吸纳新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这批文物资料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于2024年出版了集大成之作——《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
此外,裘锡圭参加了曾侯乙墓文字资料的整理工作,他曾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墓中出土文字总计一万字以上。这些铭文确认了墓葬的主人和年代,墓中随葬物品铭文中很多“曾侯乙乍”字样,从而充分说明墓主人是曾侯乙。特别是“挂在中室钟架上的八组六十四件编钟,件件都有关于乐律的铭文,总字数达二千八百字左右”,他在文中对这些铭文进行了考释。
“冷门绝学”被更多人看见
不久前他还说
“手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古文字学是一门识读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同时借助古文字材料研究语言、文献、历史的学科,因门槛高、培养周期长、出成果难,被视为“冷门绝学”。而裘锡圭选择以毕生之力,为这一“绝学”开疆扩土,在甲骨学、金文、战国文字、简牍、帛书等多个古文字学领域均有深入研究。
裘锡圭创建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也是该中心的学术核心、精神领袖。他编著的《文字学概要》,也是很多中文系学子心中的必读书。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回忆,先生在学术上要求极高,对学生严,对自己更严,尽管已经90岁,视力极度衰退,几乎双目失明,但依然在助手协助下,每天笔耕不辍,近年还写成了多篇重要文章。
“他说,‘我现在心里很焦急,手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前不久刚去探望裘先生的陈思和教授回忆。
一件事是完成《老子》简注工作。退休后的他,重点专注于《老子》简注工作。就在今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日前夕,他曾表示,“我虽然已退休多年,但蒙学校领导和中心同仁不弃,还能和大家一块儿从事科研工作,这让我很高兴。我希望能在中心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如期完成我所参加的《老子》注释项目。”
另一件事是马王堆帛书残片的缀合,他常说,“马王堆帛书的整理工作,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现在还有很多碎片没有缀合上去。”
楼道里站满了
慕名前来旁听的老师学生
裘先生回复旦时已70岁,除了带研究生之外,学校并没有安排他给本科生上课,但是他主动提出来,要给本科生讲一个学期的《古文字学》,一时全校轰动。后来即使先生“当中从不下课,每次都拖堂”,楼道里仍站满了慕名前来旁听的老师学生。
“裘先生授课非常严谨,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备课非常认真。”当时,出土文献中心研究员周波作为助教,每节课前都要到裘先生寓所取需要分发的资料,每到先生家中,他总会看到裘先生在一而再、再而三地斟酌改定讲稿。“基本上到上课的前一天,裘先生就不干别的事情了,只为次日认真备课。”时至今日,裘先生受邀讲座的手写大纲仍字迹工整,分发的复印件被当时听课的许多同学珍藏。
复旦大学中文系讣告称,遵从裘锡圭教授意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
5月8日晚,复旦大学官网首页、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官方微信头像均变为黑白色,向这位学界耆宿致敬送别。
先生千古!
有机会获小坊送出的礼品
坊友们千万别错过!
来源:新闻坊综合复旦大学官网、复旦中文、网友评论等
编辑:许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