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房中,她们是温柔的守护者;在创新路上,她们化身智慧达人。这群白衣天使凭借奇思妙想,点亮了护理事业的光芒。
你瞧,艾灸烟雾 “过滤器” 帮助患者摆脱艾灸烟雾的困扰;全自动软式内镜床旁预清洗自动注液器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担;膀胱冲洗标准的升级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输液调节滴速控制器让患儿挂水更安全……
每一个创意,都饱含着对患者满满的关怀;每一项发明,都凝聚着对护理工作的热忱。她们用实际行动打破常规,以匠心赋予“南丁格尔”精神新的内涵。在第114个“5•12 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为这群温暖又聪慧的白衣天使点赞!
患者需求催生创新:
艾灸烟雾 “过滤器”解患者忧
“之前一位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被艾烟呛得直咳,那个画面挺触动我的。” 作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护理小组副组长、健民路院区妇科护士长,夏凌燕主管护师一直在思索,如何在保留艾灸温热效应的同时,有效解决烟雾困扰。最终,她决心研发一款艾灸烟雾 “过滤器”。
然而,从想法到落地并非易事。起初,夏凌燕毫无头绪,一有空就琢磨这事。直到一个寻常工作日,她在病房中看到抽吸装置的瞬间,灵感如火花般迸发。她立刻找来白纸,迅速勾勒出设计草图,随后在网上购置材料,还向医院设备科的老师傅请教焊接技术。经过一周的努力,凝聚着心血的负压无烟艾灸装置终于诞生。
夏凌燕
“你看,给艾灸条加上这个罩子,再通过管子连接到抽吸装置,就相当于给艾灸配上了一个高效的烟雾‘过滤器’。” 夏凌燕手持负压无烟艾灸装置向记者细致介绍,它的艾条插针长度能调节,不管艾条粗细、长短,都能稳稳固定;顶部的手持盖做了防烫处理,拿着不会被烫到;排烟功能也很厉害,用负压将烟雾吸入双重过滤系统,通过熔喷布过滤网实现高效过滤,脏了更换起来也简单;装置里有艾灰收集网,能接住掉落的艾灰,避免烫伤。
相较于市面上售价动辄数千元的艾灸烟雾过滤器,夏凌燕自制的这款负压无烟艾灸装置性价比极高,真正做到了 “花小钱,办大事”。 “不少患者讲,现在做艾灸再也不用担心烟雾问题了,体验感特别好。” 每当听到这样的反馈,夏凌燕就会感到特别自豪,充满成就感。
内镜护理新突破:
自动注液器减轻护士负担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每天都上演着有条不紊的医疗工作场景。2016 年,《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正式颁布,其中一项新规定给内镜护理工作带来挑战:软式内镜检查结束后,必须立刻在床旁进行预处理。
彼时,内镜护士们只能采用传统的手动方式,手提沉重的容器盛装清洗液,再穿梭于各个检查室。这种工作模式不仅让护士们疲惫不堪,也难以保证护理质量。副主任护师张道权将这一切默默看在眼里,“我每天和护士们一起工作,很清楚大家的辛苦,也知道传统操作方法的不足。” 为解决难题,他日夜琢磨,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试验论证,终于设计出全自动软式内镜床旁预清洗自动注液器。
张道权
护士节前夕,记者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见到了这款被护士们称为 “贴心助手” 的设备。“别看它外观普通,作用可大了!”张道权一边操作机器,一边向记者介绍,它能自动完成注液,还能自动处理清洗容器,彻底解决了护士搬运清洗液的难题;它能精准控制注液量,避免浪费,节约成本;它还能记录清洗液使用次数,为后续质量追踪提供数据支持,让内镜清洗消毒工作更加规范透明。
张道权告诉记者,他于2021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22 年起积极推动专利转化,多家内镜清洗设备生产企业参与其中。如今,这款自动注液器已在全国各级三甲医院广泛应用,收获业界高度认可。
从 “经验判断” 到 “科学量化”:
膀胱冲洗标准大升级
在泌尿外科,每一台膀胱肿瘤手术、前列腺手术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终点。术后患者膀胱创面脆弱容易渗血,如果渗血凝结成较大血块没有及时清除,会导致膀胱内压骤升,引发继发性出血及膀胱痉挛,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也让家属焦虑担忧。
深耕泌尿外科专科护理领域 15 年,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泌尿外科护士长郭妍常常为此揪心。“我们通常会对患者实施持续膀胱冲洗。” 过去,膀胱冲洗速度遵循 “色深则快,色浅则慢” 的原则,但这一原则缺乏客观评价与量化标准。
为此,郭妍依据劳尔比色卡原理,将患者的出血全血量制成混合液与不同色号比对,建立起冲洗速度标准:1 - 3 号色表明出血量大,需及时报告医生;4 - 7 号色对应不同的冲洗速度;8 - 9 号色则可通知医生考虑停止冲洗。
郭妍
该方法通过建立标准化评估体系和规范操作流程,降低了术后堵管、膀胱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缩短膀胱冲洗周期与平均住院时长,提升了患者康复体验,于 2022 年起用于临床。
79 岁的林老就是受益者之一,他接受前列腺激光电切术后,出现血尿、膀胱痉挛及腹部不适等症状。护士通过调节冲洗液速度,使出血减少、症状缓解,第二天他便能下地活动。出院前,护士指导他依据尿液颜色比色卡调整活动量与饮水量。术后一个月复查,林老康复良好。
郭妍告诉记者,目前已对该方案进行推广,并持续开展改进工作,同时将其推广至其他泌尿专科医院使用。
精准控滴速:
让孩子挂水更安全
如何帮助PICC置管的患儿更好地固定手臂?血友病患儿外出玩耍容易磕碰出血,能不能设计出随时方便好用的冰袋?患儿吃的化疗药需要非常精准的剂量,切药器怎样优化?……在南京儿童医院,护士们的“金点子”离不开患儿们实实在在的临床需求。
输液观察室主管护师马燕通过多年临床观察,与同事们设计发明了一种方便患儿的输液调节滴速控制器。
为何挂水时的滴速至关重要?马燕告诉记者,以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为例,小剂量使用可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而大剂量则可能致人死亡,“因此在输液时对于滴速有严格要求,比如500毫升的水,要在4~6个小时滴完。”
马燕
马燕介绍,这款滴速控制器发明专利主要为调速盒以及安装在调速盒外壁的外调节盘。轴承环的一端设置有指示箭头,调速盒的内部安装有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内转盘,分割盘的一端安装有卡齿,通孔的内部设置有推杆,推杆的一端安装有贴合头,该输液调节滴速控制器,推杆在通孔内滑动,通过挤压头挤压输液管,实现对输液管流速的调节,同时可以结合指示箭头和刻度码调节流速的等级。
这种输液调节滴速控制器结构简单,兼具实用性强、造价低、操作方便的特点。相比护理人员人工数滴数控制滴速,它省时省力,能降低差错率。马燕认为,目前常用的输液泵虽然精准,但成本高,且需要插电使用,限制患儿活动,“比如使用甲氨蝶呤药物时一挂就是24小时,大部分孩子都没办法这么久不活动。另外蓄电池续航时间不足,很重很大,也存在安全隐患。”
记者了解到,团队设计的输液调节滴速控制器可精准设置为每分钟10滴—100滴。另一方面,限位块卡入到限位槽内,能够将内转盘限位固定在通槽内,避免内转盘晃动,提高使用效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吕彦霖
摄制:万惠娟
校对 王丽丽